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正文

[2017] 5号关于开展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来源:
农林青年
时间:

共青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文件

团苏农林院委〔2017〕5号

关于开展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各分团委: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竞赛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展示了高校的育人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团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动能。根据共青团江苏省委《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的通知》有关要求,决定在全院组织开展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选拔推荐我院优秀作品参加全省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7年3月—4月

二、主办单位

共青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三、承办单位

各系分团委

四、参赛对象

2017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我院在校学生。

五、组织机构

竞赛设立院级组织委员会,负责竞赛组织领导工作。组委会秘书处设在学院团委,负责竞赛的日常工作。

竞赛设立院级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由组委会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参赛作品的评审工作。

六、赛程安排

竞赛分动员部署、系部竞赛、校内竞赛、省级以上比赛四个阶段实施。

1.动员部署阶段(3月)。各分团委按照通知要求及时部署,建立本系竞赛的组委会、评委会,明确竞赛步骤和评审标准。同时,积极争取系部支持,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系部竞赛阶段(3月-4月)。各系举办系部竞赛,并推报作品参加校内竞赛。

3.校内竞赛阶段(4月)。4月7日前推送系部作品参加由学院举办的校内竞赛,评选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并推报4件获奖作品参加省级竞赛。

3.省级比赛阶段(4月—6月)。省级比赛分复赛、终审决赛两阶段,组委会将在4月下旬—5月中旬举行复赛,6月上旬举办现场决赛。

七、注意事项

1.本届“挑战杯”省级选拔赛将遵照《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举办,评审规则和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目与第十五届“挑战杯”国赛一致,详情请参看附件。

2.各系可申报4件作品,每类不超过2件,也可不做申报。

3.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5.本届省赛获奖证书上填写学生人数将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将不超过3人,请各系部提前做好相关考虑和安排。

八、奖项设定

本届院级赛事,根据参赛类别分别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若干。获特等奖及一等奖的作品,将颁发指导教师奖。

九、相关要求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各系要组成由系部分管领导牵头,专业教师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对竞赛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认真做好本系作品的资格审查工作,对于申报作品不符合竞赛章程规定的,系部竞赛时应直接予以淘汰。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如有发现将直接取消参赛资格。

2.深入发动,精心组织。各系部要突出竞赛的群众性,努力扩大竞赛的参与面和影响力,重点在系部进行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参赛学生尤其是未能进入院级、省级竞赛的学生要进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参赛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坚持宗旨,完善机制。各系要建立分团委直属的专门组织或社团,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长期规划,保证学术科技活动经常性开展。有条件的系部可以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联系人:张欢

电话:0511-87290205

电子邮箱:jsafctw@126.com

 

附件:

1.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2.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3.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4.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级作品申报书

5.第十五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汇总表

 

 

共青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2017年3月7日

 

 

 

 

 

 

 

 

 

 

 

 

 

 

 

 

 

附件1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章程

(经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鼓励学以致用,推动产学研融合互促,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1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获得3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 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 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 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 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

第九条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1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1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 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 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 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 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 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 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二条执行。

第十四条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的作品,从该参赛学校总分中扣除相当于三等奖分值的双倍分数,同时取消该学校参评集体奖项的资格。

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决赛当年6月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若通过,则按博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按照前两年为硕士、后续为博士学历申报作品。医学等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及后续分别对应本、硕、博申报。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1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织委员会可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奖励

第二十六条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获奖作品,评出入围作品中的40%获得三等奖,其余60%进入终审决赛。在终审决赛中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余部分获得三等奖。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各类入围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入围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入围获奖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品颁发证书(证书须体现作者和指导老师姓名),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品颁发证书(证书须体现作者和指导老师姓名)。

第二十八条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竞赛团体成绩最佳的学校,如遇团体总分并列第一,以获特等奖的数量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除“挑战杯”获得高校之外团体总分前二十一名的其余学校。累计3次获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

第三十条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获得入围作品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提名,主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为鼓励各高校对参赛项目进行持续支持与跟踪培育,推动竞赛由短期开展向日常活动的转变,提升竞赛育人功能,竞赛设立累进创新专项奖,奖给在过去2届全国竞赛中入围获奖且在后续有较大创新提升的作品。此外,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为鼓励竞赛基础较为薄弱的省份和学校,竞赛设立进步显著奖,奖给较上届竞赛进步显著的部分省份和学校。专项奖和进步奖不计入总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三条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四条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五条http://www.tiaozhanbei.net/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共同建设。

第三十六条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附件2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评审规则

(经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 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 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3. 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4. 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

5. 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 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 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3. 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两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入围获奖作品,评出入围作品中的40%获得三等奖,其余60%进入终审决赛。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入围作品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4. 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5. 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九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 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7. 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四、评审程序

1. 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

2. 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3.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单位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单位所在地进行展示。

4. 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向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询问一次。

5. 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6. 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

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

六、本规则由竞赛主办单位负责解释,并由主办单位根据全国组委会的意见修改。

 

 

 

 

 

 

 

附件 3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推进发展改革的典型调查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4.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5.建构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研究

6.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9.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0.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和路径创新调查研究

1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典型调查

 

经济类

1.农村“精准扶贫”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调查研究

3.推进五大发展理念成功案例调查研究

4.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调查

5.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典型调查

6.智慧城市建设多种模式的典型调查

7.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事务治理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8.我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调查研究

9.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调查研究

10.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调查

11.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2.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

13.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调查研究

14.互联网金融风险典型调查研究

15.“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6.我国物联网服务业的崛起、发展与创新调查研究

17.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18.各地推动“双创”、提振经济、扩大就业的典型调查

1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案例调查研究

20.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开拓和模式创新的典型调查

21.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

22.普惠金融发展案例的典型调查

23.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问题调查研究

2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典型调查

26.21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27.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典型调查

28.各地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创新调查分析

29.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30.工业化后期企业管理创新典型调查研究

 

社会学类

1.各地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3.改善促进民生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典型调查研究

4.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新举措新经验调查研究

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7.我国当代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单项调查

8.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转变的调查研究

9.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调查研究

10.各地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调查研究

11.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2.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3.社会变迁与消费转型的调查研究

14.我国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改革创新调查研究

15.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6.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8.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19.社会办医,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20.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1.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2.时尚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2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4.公众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25.当前社会心态变化趋势研究

26.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法律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研究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3.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宪法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4.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5.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6.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8.我国民事立法完善问题研究

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0.各地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实践调查研究

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3.我国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问题调查研究

14.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5.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典型调查研究

16. 网络空间法治问题研究

17. 电子商务立法研究

18. 网络安全立法研究

19. 基本法框架下的“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研究

20. 反腐败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1. 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22. 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关系研究

 

教育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3.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

4.新世纪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5.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典型调查

7.学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9.中小学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典型调查

10.各类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和经验调查研究

11.各类学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2.各地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差距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13.国家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举措和成就调查研究

14.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15.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

16. 大学生自主创业案例研究

17. 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教学应用的调查研究

18. 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的调查研究

1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政课创新实践的经验调查研究

 

管理类

1.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转型、行政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典型调查

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3.电子商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4.新型科技企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调查研究

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7.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

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

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调查研究

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

1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建设新进展、新作用调查研究

16.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17.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18.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20.基层政府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调查研究

21.各地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22.在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中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调查研究

23.基层腐败治理问题的典型调查

24.县乡政府管理成本降低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5.非政府组织管理有效性问题的典型调查

 

 

 

 

 

 

 

 

 

 

 

 

 

 

 

 

 

 

 

 

 

 

 

 

 

 

 

 

 

 

附件4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作品申报书

 

 


 


序号:

编码: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江苏省选拔赛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学校全称: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

科技发明制作B 

 

 

 

 

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B3表。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

4.序号、编码由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文章版面尺寸14.5×550px)。

6.作品申报书须按照要求由各高校竞赛协调机构统一寄送。


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

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 

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性别


出生年月


申报者情况

学校全称



现学历


年级


学制

 

入学时间


作品全称


毕业论文题目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


常住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住宅电话


合作者情况

所在单位











认定

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意见

是否为20176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若是,其学号为:(部门盖章)

 

院系负责人或导师意见

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负责人签名: 

 





















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

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

排列;

3、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申报者代表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校


系别、专业、年级


学历


学制


入学时间


作品名称


毕业论文题目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办公电话


常住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住宅电话


其他作者情况

 

所在单位































资格认定

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意见

以上作者是否为20176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高等学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部门签章) 

 

院、系负责人

或导师意见

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负责人签名:

 














B1.申报作品情况(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部分中的科研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3、作品分类请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填写;

4、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在此列。

 

作品全称


 

 

 

()A.机械与控制(包括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测绘科学技术、矿山工程技术、冶金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动力与电气工程、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等)

B.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

C.数理(包括数学、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兽医科学、水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等)

E.能源化工(包括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技术、核科学技术、化学工程、纺织科学技术、食品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等)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及所获奖励


鉴定结果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技术及技术文献的检索目录


申报材料清单(申报论文一篇,相关资料名称及数量)


科研管理

部门签章

 

 

 

 

 


B2.申报作品情况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部分中的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作品全称


作品所属

 

A哲学B经济C社会D法律E教育F管理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会议

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自发其它

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

省(市)县(区)乡(镇)村(街)

单位邮编姓名

电话调查单位人次

管理部门签章

 

 

 

 

 

 


B3.申报作品情况(科技发明制作)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部分中的科研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3、本表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 

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4、作品分类请按照作品发明点或创新点所在类别填报。

 

作品全称


作品分类

()A.机械与控制(包括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测绘科学技术、矿山工程技术、冶金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动力与电气工程、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等)

B.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

C.数理(包括数学、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兽医科学、水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等)

E.能源化工(包括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技术、核科学技术、化学工程、纺织科学技术、食品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等)

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必须说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作品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请提供技术性分析说明和参考文献资料)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


作品所处

 

A实验室阶段B中试阶段C生产阶段 

D(自填)

技术转让方式


作品可展示的

 

实物、产品模型图纸磁盘现场演示 

图片录像样品

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


专利申报情况

提出专利申报

申报号 

申报日期 

 

 

 

已获专利权批准

批准号 

批准日期 

 

未提出专利申请

科研管理部门

 

 

 

 

 

 

 


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说明:1、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

2、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

 


 


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

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

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

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 

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

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

 

推荐者情况

 


性别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


住宅电话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签章)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其它说明












 

 

推荐者情况

 


性别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邮编


单位电话


住宅电话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签章日期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其它说明














 

学校组织协调机构确认并盖章

 

 

 

 

 

(团委代章) 

 

校主管领导或校主管部门确认盖章

 

 

 

 

 

市级评审委员会确认并盖章

 

 

 

 

 

 

备注:各市属院校应填写市级评审委员会初确认并盖章一栏,省、部属院校无需填写
E.省级组委会秘书处资格和形式审查意见 

 

 

组委会秘书处资格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组委会秘书处形式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组委会秘书处审查结果

 

 

 

合格不合格

 

负责人(签名) 

 


F.参赛作品打印处


G1.省级评委会复赛意见粘贴处

 


G2.省级评委会终审决赛意见粘贴


附件5

第十五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汇总表

作品申报单位(盖章):申报时间:2017

序号

项目名称

学科类别

项目类别

学历层次

第一作者

(项目代表)

联系方式





























 

备注:

1学科类别一栏请填写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或管理类,每件作品只能申报一类;

2项目类别请填写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或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每件作品只能申报一类;

3.学历层次请按学历最高作者归类到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或专科生。